吴晓秋教授专访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刺绣、蜡染)设计能力提升培训班教师

640-3
本期人物介绍
吴晓秋教授

吴晓秋,女,1965年11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三级教授,贵州省文物博物研究馆员。1987年毕业于贵州师大历史系历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在贵州省博物馆从事贵州民族与历史文化遗产、贵州文物博物相关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现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从事中国文化史及贵州文化遗产专业课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和文化旅游学,主攻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于贵州省妇女手工协会理事、贵州历史地理研究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喀斯特地区邮驿文化线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厅重点招标项目《喀斯特地区扶贫生态移民文化变迁问题研究》;教育厅基地项目《贵州龙场九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贵阳市白云区科技计划项目《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与产品开发》;参与国家文物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项目《贵州水族地区水书抢救性征集》、《中国苗族服饰库》,以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侗款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民族地区维稳方式研究》。出版专著1部,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主持有关贵州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大、中型展览十余次。获贵州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第一作者)、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第三作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与实践”,获贵州省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获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黄如论优秀教师等荣誉。
2008年起为贵阳市乡村妇女干部培训、多彩贵州“贵州高校传统文化系列巡讲”、贵州省处级干部培训、贵阳市处级干部培训、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贵州妇联“锦绣计划”培训;省工信委“星光计划”培训等做贵州本土系列文化讲座。

忆往昔 初相遇

吴晓秋老师,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极大成就的研究者。那么是什么让吴老师与传统手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呢?这就不得不从其小时说起,因为自己的父亲擅长手工艺品的制作,在这种生活环境之下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这也是吴老师对传统手工艺的最初认识。
随后再加上自己对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爱好,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之余,自己也常常在家里动手制作一些小手工,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手工艺。老师还玩笑似的说到,或许是由于遗传了父亲这方面的优点,自己在这方面也是得心应手。加之后来的工作性质,自己对传统手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

持初心 倾深情

老师大学毕业后,在贵州省博物馆从事贵州民族与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主攻的就是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因工作性质,经常需要进行一些展览活动,比如贵州苗族银饰展览,贵州手工艺文化展览,贵州民族风情展览活动。老师常需要深入民间去调研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她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接触到很多的“民间高手”,从他们那里学会做蜡染、银饰、刺绣工艺;民间工艺者的热情传授,加深吴老师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情感倾入。
我们说喜欢什么东西必有其原因,而吴老师喜欢传统手工,正是被其魅力吸引。苗族是由于大迁徙才到贵州的,历史故事记载发生了很多战乱都是通过图案传承下来,这些图案就是历史,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包含了迁徙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他们的这种文化,很难被传承。想要把祖先遗留下来的这门技艺传承好、发扬光大;在任何情况下要不为外界纷杂烦扰所干扰、所动摇,不被金钱名利等所诱惑、所左右,而是要甘守清贫、耐得住寂寞,笃定学艺之初的一颗初心,始终保持学艺时的单纯。同时,也要恪守从艺道德,承担责任,要热爱和坚持“非遗”传承事业,不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力求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低头、面对压力不弯腰,始终保持昂扬向善的激情和姿态;要大胆探索,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其焕发生机。

勇担当 事躬行

640-4

640-5
640-6

既然说到传承,那要传承的又是什么?在田野调查中,主要是挖掘他们的精神和意志的支撑并加以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开门户、全民共享,让扎根民间的非遗重新归于火热的现代生活,传统技艺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统手工艺的理念虽然比较普通,但加上故事就会变得趣味横生,例如一条鱼、一块石头、一个葫芦;通过调查,发现它们代表着生殖崇拜,是蝴蝶妈妈,是龙舟节传说。在与“民间高手”们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到他们通过图案传递的信息;试想如果没有人去挖掘,没有人去传承,没有人去记录;它们将彻底消失。也正因此,吴老师觉得自己在这个行业就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多年坚持不放弃,反之越来越热爱。做人一定要有责任不论是担任何种角色,她都有相应的责任。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吴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上面,我们应该把传统元素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产品,以达到为当代人服务的目的。”的发展观点。老师特别强调传统元素的保留,强调我们在传承传统时,不能为了迎合当代人而去创造出一些传统当中没有的元素,比如图案或是服饰等。将过去老的一些东西变成为现代人服务的东西,并能保留传统的精华之处;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使更多文化在发展中传承,这才是我们在追求传承和发展的真正目的。

640-7

拓创新 承传统

随后,吴老师到师大教学生相关课程,先是在宝山开通三个实训室,一个是银饰展示室,但由于银的稀缺,成本比较高,只能做成展示室。而刺绣、蜡染室却成为了一个亮点,它把传统手工艺与高校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此可谓室当时的贵州第一家。为了促使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有更浓厚的兴趣,收取很多民族服饰布将上课的地方置成博物馆的形式。这一点引得省、市各高校纷纷前来观摩取经,后转化成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的招牌,甚至是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个亮点。世界银行行长、东盟论坛的许多外来嘉宾纷纷慕名而来。

640-8

直至2008、2009、2010年,因“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获贵州省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吴老师把在博物馆所了解到的东西在更加广阔的地方展现出来。这引起了部分人士的关注,盛华职业学院聘请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执行院长,带着一波校期合作中职和高职的学生做产品和研发,从博物馆延深到更宽更广的领域。
除此之外,从理论上的研究到教学的讲解,实训教学改革,博物馆环境下实操性教学,最后变成拓展延伸制作产品研发,涉及20多块方面研发;其中也曾有获得2016贵阳市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产品创意类第二名,16年生态论坛东盟送给外国的证书与贵州蜡染相结合,成功打造出一批批创意手工作品。这也正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相结合的更好的例证。

640-9

表建议 愿相顺

在采访的最后,吴老师也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首先,传承人要秉承不忘初心的传承发展原则。因为在国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因素之下,极易造成部分传承人的虚荣之心;对此,吴老师十分赞成“匠人精神”。认为所谓“匠人精神”,即是一个人做一件事,要静下心来把这件事发挥到极致。其次,应更好的利用资源,进行实时培训,不仅要讲授人讲的好,接地气;还要学员们虚心学习。而且培训也要有方法,分层次进行培训,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方面;身为贵州学子,不仅只学习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对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并且贵州因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贵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游客,如果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自身的发展。譬如,吴老师说到,她的一些在外工作的一些学子毕业后再旅游景点开客栈,并融入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其特色之处,吸引大量的游客。可见,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优势多多。
此外,伴随着很多“民间高手”的离开,而新的传承人的缺乏,很多像传统手工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境地。这就要求从事相关事业的研究者们的极大重视,承担起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国家在这方面也越发重视,但是更重要的是小到个人的责任意识。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更好的传承人,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文字来源:毛桂等

图片来源:严景山

责任编辑:胡瑞波

文章来源:国际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回复

scroll to top